当前位置:首页 >政策信息
中共荆门市委 荆门市人民政府 关于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实施意见
来源:浏览次数:140时间:2017/5/31 12:02:00

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深入推进我市四化同步发展,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工业化为支撑,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农业现代化为依托,推动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顺应绿色发展要求,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把我市建成江汉平原中心城市、湖北新兴增长极、全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成为全国示范、全省样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位居省同类城市前列。城镇化空间格局明显优化,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一体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综合管理网络覆盖全市。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达到80分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达到1.7: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1.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梯次衔接、集聚集约、功能互补、组团发展”的原则,构建布局紧凑、区域协同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以荆门中心城区为核心,三个县城为支撑,示范带为纽带,新型小城镇、特色小镇、新型农村社区多点带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各县市区,以下均需各县市区落实,不再列出)

2.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以品质优先主导城市发展,打造城建精品,提升城市品位,着力构建布局紧凑、品位高端、管理精细、文化浓郁的现代化精致城市。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推动旧城有机更新,加大对棚户区、“三无”小区的改造力度。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组合,统筹规划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加快中心城区“三环八射六隧”骨架路网建设,统筹城市公交、慢行系统和微循环道路、停车场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城市承载能力。统筹布局城市核心商圈、重点集镇商圈、社区便民商圈。推广街区制,建设邻里中心,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休闲空间,打造“15分钟生活圈”。(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

3.加快新城新区建设。加快建设漳河新区,着力打造通用航空综合发展示范区、运动休闲旅游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和绿色生态示范区。积极推进长坂新城、长宁新城、温泉新城建设。加快荆门城区与钟祥城区相向发展,建设荆钟组合都市区。推进钟祥、京山、沙洋三个县城扩容提质,加快建设南湖新城、网球新城、滨江新城等新城新区,提高县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要素资源吸纳能力。强化新城新区城市设计,加强对城市形态、建筑界面、风貌色彩等要素的管控,彰显地域、文化和建筑风格。(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4.加快新型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特色产业发展融合、与服务三农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相结合,以中心城区卫星镇、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四化同步示范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等为重点,建设一批工矿型、工贸型、农业型、商贸型和旅游型新型小城镇,吸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按照产业特色鲜明、文化韵味独特、生态环境优美、运营机制完善的要求,通过要素聚合、资源整合、产城融合,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专业特色小镇。全市首批重点建设漳河通用航空小镇、东宝绿色家居小镇、彭墩长寿小镇、石牌豆腐古镇、柴湖花卉小镇、京山花鸟小镇、孙桥对节白蜡小镇、太子山森林小镇、屈家岭陶文化小镇、沙洋双低油菜小镇等特色小镇。到2020年,力争建成10个左右省级以上特色小镇和20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发改委)

5.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以生态化理念改造农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农村、以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农村,建设一批“产村人”融合、“业居游”共进的新型农村社区。着力推广旧村改造型、园区带动型、能人推动型、村企共建型、规划引导型等模式,探索“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多种方式,重点在示范带、城郊、镇郊、园区和景区周边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到2020年新型农村社区入住达到5万户,迁入新居农民18万人左右。(责任单位:市委农办)

6.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功能完备、责权明确、科学规范、保障有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将持有居住证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构建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逐步提高社会保险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均等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医养融合”试点及医疗联合体、县乡医疗集团化和乡村卫生一体化深度融合。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设施网络。积极探索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公众利益需要实施的征收项目中,大力推进货币化安置。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到2020年,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确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农办、市住建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文体新广局)

(二)推动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

7.坚持以产兴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以产业为支撑,以特色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城镇实体经济,增强城镇要素集聚效应,提升城镇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布局集中、发展集约,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区,建成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农产品加工、再生资源利用与再制造等20个工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有主导产品、有创新能力、有发展潜力、产业特色鲜明的园区申报国家级、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加快建立园区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建设专业物流园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

8.实行园办一体化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坚持产城互动、园城一体,实施园区与所在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一体化发展,推动企业集聚区向产业集聚区转变、工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变、进城务工人员向城市市民转变,构建高效率、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空间。深入推进荆门高新区·掇刀区一体化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支持县(市)城区与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改善园区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现工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型城市新区转型。(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住建委)

9.顺应城市发展潮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适应绿色生态城镇建设潮流,推动工业向绿色转型。加快发展低碳工业,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促进工业循环发展,实现绿色清洁生产。适应提升城市能级和要素集聚能力的要求,推动工业向高端转型。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智能制造设备、新能源汽车、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适应改善城镇就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推动工业向智能转型。开展“百企技改”行动、“机器换人”行动、“互联网+”制造行动,提升主导产业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三)推动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

10.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创建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市,实施光纤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全面开展宽带网络升级,基本达到“百兆进户、千兆进楼”的网络覆盖能力。发展高速移动互联网,加快4G网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和应用,鼓励开展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创新业务融合模式,统筹“三网”融合发展。推广幸福新农村互联网电视(IPTV)应用项目,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住建委、市文体新广局)

11.构建精细精准的城市管理体系。以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支撑,加快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打造“荆门云”。充分利用“数字荆门”地理空间框架,构建地理时空信息云平台。扩建荆门智慧城管中心,打造城市综合运营指挥中心,构建高效统一的城市应急系统,实现城市突发事件提前预警、应急部门高效协同、应急资源快速调度。加强交通动态信息感知网络建设,发展智能化城市交通。加快智能电网、水网信息化建设,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推进智慧新城、智慧小镇和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智慧办、市住建委、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局、荆门供电公司)

12.构建普惠便捷的信息惠民体系。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依托“在荆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打造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构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信息体系。实施市民卡工程。围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统筹推进智慧社会保障、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旅游建设,构筑覆盖城乡的便民惠民信息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智慧办、市经信委、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文体新广局、市外侨旅游局)

 (四)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13.加快农业“三园一体”建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利用“旅游+”、“科技+”、“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林业、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彭墩、马岭、洪森、七岭等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农民创业园和集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变农区为景区、田园为公园、农房为客房,吸引市民休闲、观光、体验。着力创建屈家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职业农民培训学院,培育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人”和乡村工匠,大力支持“城归”回乡创业,带动现代农业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委农办、市科技局、市外侨旅游局)

14.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全面推进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模式”,积极推广土地股份合作,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村企一体、三产融合的彭墩模式,依托农业园区,培育一批农商结合型、农旅结合型、农工商结合型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使其成为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到2020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3万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4∶1,农业休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5亿元。(责任单位:市委农办、市农业局)

15.加快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带。立足城乡一体、三产融合,将荆钟、荆京、荆沙三条示范带打造成产业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带。荆钟示范带围绕打造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中国农谷三产融合发展核心区定位,加快推进东宝绿色建筑产业园、彭墩长寿食品产业园、中国农谷农业会展中心、彭墩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荆京示范带围绕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耕文化旅游区定位,立足农业、林业、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建设大口、太子山、虎爪山森林公园和奈美、义和等新型农业综合体,打造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荆沙示范带围绕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展示区、江汉平原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定位,以官、团林铺四化同步示范镇为重点,推进沿线特色镇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在示范带全域推行PPP模式,加快“三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治理和特色村镇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

(五)把绿色发展贯穿四化同步建设始终

16.全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绘制生态地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饮用水源地、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保护。构建“一带两屏四网六廊”生态安全格局,建设漳河生态保护圈、长湖生态保护圈、大洪山生态涵养圈,推进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加强宜林地绿化,打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森林、河湖、湿地为基础,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公益林等为重点,构建复合式、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安全屏障,保留永久生态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委、市林业局、市水务局、市环保局)

17.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推进传统工业绿色改造,大力发展低碳工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深度开发利用磷石膏、粉煤灰、农作物秸秆等工农业副产品和废弃资源,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规划建设静脉产业园、环保装备产业园。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面积覆盖率达到40%以上。积极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加快引入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实施一批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

18.加快建设绿色城镇。构筑绿色人居环境,推进森林城镇创建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完善绿地系统,建好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绿色游园和生态绿道,逐步推进中心城区全域公园化。推广绿色建筑,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面推进高能耗建筑及社区节能改造,打造低碳社区。严守水体保护线、绿地保护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城市无序扩张。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加快推进漳河新区国家低碳生态试点城(镇)暨绿色生态城区、京山县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荆门高新区国家生态园区建设,各县(市、区)选择一个乡镇整镇推进绿色城镇化。统筹推进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医院、绿色园区、绿色家庭等生态细胞创建活动,到2020年创建达标率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规划局)

19.全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治理“十大工程”,铁腕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加大汉江流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竹皮河、汉北河荆门段、长湖等流域综合治理,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磷矿开采区土壤污染治理,抓好土壤改良和修复试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八大行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垃圾分类回收、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生态化、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客店模式”。(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水务局、市国土资源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加快编制荆门市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荆钟、荆京、荆沙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带总体规划,健全特色小镇规划。坚持全域规划,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

(二)加强试点示范。把荆钟、荆京、荆沙三条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带作为全市四化同步发展的主战场,集聚项目、政策、资金,着力打造一批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县(市)、示范镇。整合涉农专项资金,以财政投入为杠杆撬动金融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多渠道、大力度投入示范带建设,为全市四化同步发展提供经验,探索新路。

(三)加强改革创新。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积极争取我市纳入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促进存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盘活增效。在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的退出、转让机制。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争创全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市。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切实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推进农业要素市场交易平台建设,依托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农业资产收益权交易中心,加快农业生产要素及收益权双向流动。深化政银保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在开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四化同步贷”“四化融合贷”等金融产品。坚持补齐直接融资短板,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挂牌、发行债券。 做大做实城市发展基金。加快建立PPP基金,推动PPP项目落地。大力开展资产证券化,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

(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荆门市四化同步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统筹协调、督办落实、情况综合、信息发布等日常工作。各县(市、区)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任务,推动四化同步各项工作落实。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实施方案和相关专项行动计划并抓好落实。将四化同步发展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考核范围,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四化同步发展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实行任务清单管理,一季一通报,半年一拉练,年底考核结账,确保工作有力度、有进度、有成效。


中共荆门市委

荆门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0日


bt365娱乐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724-2376061

传真:0724-2359722

邮箱:jmsfgw2010@163.com

主办:bt365娱乐城      技术支持:荆门市优点互动新媒体传媒有限公司      备案号:鄂ICP备15007465号